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军旅回忆录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大愿癌敌 > 军旅回忆录

军旅回忆录连载(9):岐黄之路在延伸

时间:2016-7-1 17:27:50   作者:互联网+药师坛城   来源:互联网+药师坛城   阅读:1273   评论:0
内容摘要:星光“义工”(邱天道研究员)凭借精湛的医术在20世纪80年代曾轰动三军,共和国开国上将、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题词赞扬他是“中国士兵的骄傲”,以此为题《解放军报》1988年12月6日头版头条(头版和3版)报道了邱天道为民行医的先进事迹。由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拍摄的《医坛新秀邱天道》在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节目中播出,《解放军画报》等多家军队新闻单位争相报道他的事迹。

军旅回忆录连载(9):岐黄之路在延伸

军旅回忆录连载(9)军旅回忆录连载(9):岐黄之路在延伸岐黄之路在延伸

军旅回忆录连载(9):岐黄之路在延伸

 

岐黄之路在延伸


王进领


原载《中国社会报》1988年8月9日

 

  牛街,北京市内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,它以富丽堂皇的古建筑、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-手抄《古兰经》、古风犹存的四合院和虔诚的伊斯兰教民而远近闻名。


  近来,邱天道的名字在牛街人当中传诵着学问高深的教授,只是一位26岁的毛头小伙,一名普通的军营中医。


  “他是我们心中的阿訇”


  在牛街,提起邱天道,孩子们称他“叔叔”,年轻人喊他“哥儿们”,大爷大娘们亲切地叫他“孩子”,而病人都说他是自己的亲人。


  儿女在外地的回族老人马大爷高血压病发作了,邱天道便担负起为大爷治病和照料大爷起居的双重职责。大爷衣服脏了,他便拿去洗净、叠放整齐;大爷大小便失禁,他忙着端屎倒尿,并为大爷拆洗被褥。每天晚上,他要为大爷针灸、煎药,直到大爷睡下了,他才悄悄地离开。在邱天道的精心照料下,马大爷病体痊愈。他逢人便说:“邱大夫比我的亲儿子还亲。”


  邱天道的宿舍是个“特诊室”。不论是什么病人,也不论什么时间,只要有人求诊,他总是立即接待,从无厌烦之色。牛街如有人患病,常会听到这样的劝告:“快到军民共建门诊部去找邱天道吧!”


  牛街地区1万多名回民中,60岁以上的老年人竟达3000余名。为了使这些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,愉快地度过晚年,邱天道建立了老年人身体状况档案,坚持定期为老人们义务咨询、检查身体、送医送药上门。并设置了20多张家庭病床,坚持每天巡诊两次。


  回族老人康大妈腰扭伤后疼痛难忍。在某医院,大夫只用一包止痛片打发了她。邱天道来了,为大妈针灸、按摩,贴上了专职跌打损伤的膏药“软伤一号”。经过3次治疗,大妈身体康复。


  73岁的回族刘大娘说:“天道有一颗金子般的心。他为我们做的好事,就象天上的星星,天天都能看到,可是数不清。他就是我们心中的阿訇!”


  “刺股悬梁”学医术


  1962年,邱天道出生在河南一个中医世家。幼年适逢“文革”,祖父、父亲都被打成了“牛鬼蛇神”,不许行医。14岁那年,他11岁的妹妹患重感冒,被“赤脚医生”延误夭折。切肤之痛使他立志学医。从此,他发愤苦读家藏医书。


  3年不知寒暑的日子过去了,他背写了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》、《本草纳目》等古典医学名着,结合家传绝技和先辈临床经验,写下了20多万字的笔记,并研制出治疗骨科病的膏药骨科一号、骨科二号、软伤一号、软伤二号,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“复发溃灵康”胶囊等,效果都颇为灵验。一时赢得了方圆几十里相亲的推崇和赞赏。


  1981年,邱天道穿上军装,离开故乡,入伍来到塞外的张家口。入伍前,他写了一首诗表示自己的宏愿:“刺股悬梁意志坚,无为碌碌悔当年;三十无成头宁断,不为名医誓不还。”他希望在部队当一名卫生员,可事与愿违,他被分配到一个专门与石头和白灰打交道的施工连队。每天,繁重的体力消耗使他精疲力尽。然而他没有气馁,不管是施工,还是喂猪、做饭、种菜,只要有空他就手不离书,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医理论。


  机遇偏爱有志和勤奋的人。不久,部队送他到张家口市中医医院进修。邱天道如雄鹰展翅,先后拜河北名中医李春茂、针灸大师史致祥和中西医专家宁晓光为师。白天,他跟师父临床见习;晚上,钻进图书馆啃书本。一年后,邱天道医术大进。尤其是针灸,进针动作轻巧,认穴准确,病人无疼感。对治疗关节炎、肩周炎、颈椎病、坐骨神经疼、妇科病等效果明显,为许多干部战士解除了病魔的折磨、,得到了大家的赞扬。


  1985年,中华医学会举办中医大专班。在几位老师的全力举荐和部队领导支持下,邱天道又迈进了以培养中医师为主要对象的高等学府深造。


  北京城名医荟萃。邱天道如鱼得水。可3年下来,自理学费和食宿费就上万元,邱天道陷入了生活极度困难的境地。头一年,家中替他凑了1000元的学费。可到年底,他还欠债800多元。无奈,他便每天下午到饭店去当勤杂工,到公园为游人埋耳针,到医疗点行医。寒暑假,他返回家乡行医。就这样,他边读书、边挣钱维持着学习与生活,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在深钻中医理论的同时,他遵循“望而知之谓之神”的古训,对《易经》进行了认真探讨,把八卦与中医理论巧妙地结合起来,闯出了一条诊断病情的新路。


  老专家们认定邱天道是块璞玉,都对他真诚相传。疑难病专家、中医教育家鲁兆麟教授破例收他为入门弟子,让他搬到自己家中住宿,倾心助教。在师父和中医界前辈任应秋、秋渡舟、赵绍琴等名流的精心培育下,邱天道医技猛进。


  “善学邯郸,莫失故步;善用仙术,莫为药误。”清人袁枚这句充满智慧的警句,邱天道始终奉为座右铭,坚持“师古而不泥古”。每次随师出诊,他都要力争谈出自己的独到见解,有时竟有老师意想不到的精妙之处。


  1988年1月18日,邱天道所在部队和牛街地区合建了军民共建门诊部,任命邱天道为门诊部主任。


  初到牛街,邱天道的门诊部例病人寥寥无几。街道的同志带他挨户走访,对烈军属、社会救济户、孤寡户家进行义务治病,并详细个给他介绍了这里的风土人情,邱天道很快熟悉了情况。


  一次,他单独到军属崔大嫂家巡诊,正巧碰上崔大嫂在外地工作的姐姐病卧在床。她3年前患了颈椎病,在太原市各大医院救治无效。到北京走了几年医院,治疗效果还是不明显,她十分懊丧,正打算回去。


  邱天道查看了一下,发现时颈椎小关错位,病情并不复杂。当即对其骨复位手法,辅以针灸治疗,不到3分钟,病人的病就好了,真是出人意料。姐妹俩练练说:“神医,神医,我们遇到了神医!”


  邱天道高明的医术赢得 群众的信任,小诊所门庭若市。


  “他心里装着病人,唯独没有自己”


  邱天道象一部开足马力的机器全速运转了起来。他很少吃过安稳饭,也很少睡过安稳觉,有时一夜出诊四五次。几个月下来,他明显消瘦下来。


  居委会的大爷大妈们心疼了。居委会主任刘大妈亲手做好饭菜,一连三次催不动他,便把门反锁上,心想:屋里的病人看完了,你总该吃饭了吧!


  同年3月,邱天道病倒了,高烧40度,3天3夜没进一口食。牛街的老人们闻讯纷纷前来探望。就在这时,一个大汗淋漓的小女孩跑来大声喊道:“邱叔叔,我爸昏过去了,快区瞧瞧吧!”邱天道想起来,可一抬头就觉得耳晕目眩、天旋地转。


  老人们劝小女孩快去找别的大夫。可小女孩却说:“我妈说了一定请邱大夫去看。”说得邱天道再也躺不住了,他挣扎着爬起来,在战友搀扶下走出了门!


  初春的北京,寒风袭人。邱天道被冷风一吹,“哇哇”地吐开了。从宿舍到病人家不过几十米,可邱天道接连呕吐了几次。但他还是坚持来到病人家。


  病人崔昆全身猛烈抽搐,嘴里吐着白沫。邱天道强撑着身子走到床前,要给崔昆诊病,可是一阵晕眩,他倒了下去。战友把他从床边扶起来,他脸色苍白,坐在椅子上,从针灸包里抽出芒针,开始为崔昆治病。一面进针,汗水一面沿着他的帽沿往下滴,全身都湿透了。


  针灸终于结束。半晌,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,断断续续地说:“病人……怎么样?”


  向死神挑战的人


  邱天道,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多少个被大医院判为“不治之症”的患者?他说不全。他常说:“病人只要有一线希望,我就要拚命把他从死神手里抢回来。”


  北京鼓楼大街住着一位赵大娘,患有冠心病、高血压、肛裂等多种疾病,七八天未大便,完全靠输液维持生命。


  邱天道仔细查看了病情,见病人已气若游丝、舌苔黄燥、舌根厚腻、脉象弦黄,但未露凶险之相,主要是腑气不通所致。可是,患者十分虚弱,用药猛了可能会导致虚脱,药量小则无济于事


  病人家属向他表示:“邱大夫,你就大胆治,就是出了意外我们也决不会抱怨你。”


  为了防止病人虚脱,邱天道在泻药中加了少量益气中药,亲自煎好让赵大娘服下,5分钟后,药性发作,老人面部铁青,身体猛烈抽搐。邱天道急得满头冒汗。


  又过了5分钟,赵大娘大便排出。邱天道长长嘘了一口气,一头栽倒在病床上。


  当他醒来时,赵大娘已能开口说话了。一个月后,赵大娘能到公园散步了。她逢人便说:“两世为人,多亏了邱大夫。”


  1986年8月,庞淑娟身上突然出现小红点,医院确诊为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”。闻此讯,她所在的单位将她解雇,正准备结婚的恋人也与她分手而去。内忧外患,小庞无法承受,陷入极大的痛苦而不能自拔。虽然去十几家医院治疗,但病情却一天比一天加重,最后连走路都很困难了。鼻出血每月达三次以上,月经严重失调。


  小庞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,她决心一死了之,家人扶她来时,她已经绝食3天了。


  邱天道采取了先治心病后治身疾的方法,反复和她谈心要她坚强起来,与命运抗争,小庞终于想明白了。邱天道对她边施行针灸疗法,边配合中草药进行综合治疗。3个月后,小庞病情减轻。现在,小庞已红光满面,大病痊愈。她说:“我这条命是邱大夫给的。”


  好心也有厄运时


  正当邱天道在中医学这个无限的天地里驰骋时,一场风波差点把他推向深渊。


  牛街回民区有一位70多岁老大爷,患有尿毒症,医院已给他判了“死刑”。邱天道曾为其老伴、女儿治好过病,其子便求天道。


  邱天道认为老人的病无法治愈,但尚可控制。他没有因老人的病情垂危而瞻前顾后,遂开了5副药,取药时缺少一味。老人的儿子治病心切,找熟人换了一味药性相近的有毒的药,老人服后很快便死去了。


  第二天,邱天道象往常一样去上班时,大爷的儿子把他拉到一旁说:“我父亲是吃你的药死的,看在咱哥儿们的份上,我放你一码。这钱嘛,你也要让我一步,否则,你可别怪我无义。”


  邱天道听后先是一愣,接着真经地说:“你父亲到底是怎样死的,是非曲直自然会水落石出。是我的责任,坐牢杀头我认了。不是我的责任,钱一分不得少掏,药费你一厘也甭想少给!”


  这个人心虚,便故意虚张声势,对过往行人大声喊:“治死人了,还这么不讲理,别以为我们好欺负,我先把你的牌子砸了,省得再有人……”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趁机起哄。


  为弄清是非真相,鲁兆麟教授拿着邱天道开的处方专程到中医研究院进行了化验,结果表明此方不能致人于死命。于是,他帮助邱天道写了一份起诉说,准备诉诸法律。


  死者家属听说后,急忙四处托人向邱天道求情。有人劝天道坚持向法院起诉,出出这口恶气。邱天道此时却不同意了,他说:“人家既然已经认错,这事就算了,得理要让人嘛!”


  邱天道成熟了。


  友谊重于一切


  来来邱天道的门诊部求医的患者遍及海内外,既有腰缠万贯的大亨,又有一贫如洗的穷汉……不管谁到这里治病,邱天道都是热情相待,一视同仁。对于个别掏不出药费的患者,邱天道坚持治病要紧,把病人的痛苦看作自己的痛苦。


  同年6月,门诊部来了一位印尼华侨,点名请邱天道为其诊治。


  这位华侨叫吴有芳,来自印尼苏北棉兰市,自幼拜得高师,经30年余载艰苦磨砺,一身轻功出神入化,被聘为跆拳道教练。3月的一天,吴教练在为弟子表演绝技“旱地拔葱”时,不幸撞到空中电线触电,当即坠地昏死过去,弟子们抬着他走遍印尼各各医院,确诊为腰椎第7节骨折,但无一家医院能治。


  吴有芳想到祖国医学源远流长,决心回国求治。他带上全部积蓄,由家人护送到广州市中山医院。5次手术后,吴有芳能够勉强移步了。当他看到了一篇介绍邱天道医术高明的文章时,认定邱天道能治好自己的病。于是,急忙让家人陪伴来到牛街找邱天道。


  邱天道仔细查看了他的病情,认为用针灸配合中草药可使他康复。当邱天道得知他经济困难时,随即派了两名卫生员替换了他的家人义务护理。治疗10天后,吴有芳行走自如;15天后,邱天道陪同他登上了八达岭。


  作为报答,吴有芳摘下佩戴了多年的金戒指,被邱天道婉言谢绝。临别时,他紧紧拉住邱天道的手,流着眼泪说:“在国外,我就是倾家荡产也治不好的病。你为我操碎了心,我回去一定好为你扬名!”


  邱天道一心为病人着想,以普救病人的痛苦为己任。他说,他愿把生的希望深注于每个病人的心间。


原载1988年8月9日《中国社会报》



相关评论

本类更新

本类推荐

本类排行

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
药师坛城(世界)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

地址:香港湾仔卢押道18号海德中心16楼